青海海东延续“绿色接力” 聚力绘就河湟谷地生态画卷
- 时间:
- 来源:中国旅游网
素有“青藏门户”之称的青海省海东市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处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史称“河湟间”“三河间”,该地常年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低。
多年以来,海东市持续实施绿色海东“333”全域生态振兴工程,即祁连山、青沙山、积石山“三山”绿色屏障工程,大通河、黄河、湟水河“三水”绿色河谷工程和大峡、小峡、老鸦峡“三峡”绿色城区工程,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海东,全市干部群众谱写了一场延续40余载的绿色接力。作为青海省“三北”工程营造林建设的主阵地,海东市六县区累计完成846140公顷造林任务,犹如为河湟谷地编织了一条绵延千里的绿色锦绣。
随着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深入推进,3842万元投资的河湟地区生态修复项目已全面完成。目前,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5%,PM2.5浓度达到28微克/立方米。截至9月23日,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
在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上,海东市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湟水河畔,海东市乐都区杨家水库建设焊花飞溅,这座总投资5.73亿元的水库建成后,将保障44.4万居民饮水安全,每年为149公顷农业示范园输送2701万立方米清流。
在黄河支流,工人们正在铺设生态护坡石笼网。全市将实施19个流域修复项目、总投资8.96亿元系统推进水生态治理。
海东市坚持扬尘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其他面源“五源齐控”。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采取现场查勘、监测溯源、制定整改方案、设置排污口标示牌和实施“截污纳管”工程等措施,完成湟水河干流、黄河干流、大通河干流644个入河排口整治验收和重点支流332个入河排口整治,整治率达97.4%。
此外,该市建立落实海东市入河排污口常态化巡查机制,通过排污口水质自动监测站、微型水质自动站、流量实时监测和视频监控等,实现对排污口24小时实时监测。
截至目前,海东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100%完成。全市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黄河出境大河家断面、大通河出境峡塘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
在建设方面,海东市将科学规划造林地块,创新推行技术指导服务机制,确保造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同步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和古树名木保护,让乡愁更有韵味。
该市深化林长制改革,健全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候鸟保护,新建改造林区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构筑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海东市全面开展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市场+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推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百花齐放。
海东市将紧扣“项目为王”理念,围绕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防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牵引性的生态环保重大项目,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美丽海东建设。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严格执行“三线一单”,严把环境准入关,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打造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重要节点城市。
海东市还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招商引资“绿色含量”,强化生态环境服务发展能力,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通过加强基层监测能力、规范环境执法、化解环境信访、强化舆论引导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用心用情讲好海东生态故事,为美丽青海建设贡献更多海东智慧、海东实践。(编辑报道:张雪峰 责编:韩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