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莉芬《 西域两代志,一曲家国情 》

  • 时间:
  • 来源:中国旅游网

解莉芬评张建国创作的秦腔历史剧《西域风尘记》的艺术成就与时代意义

​作者:解莉芬

 

当大幕拉开,一声远古的呐喊,传来天山的哭泣,将观众瞬间拉入到那片黄沙漫漫、弱肉强食的西域大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上演的秦腔历史剧《西域风尘记》以其宏大的叙事、精湛的艺术呈现和深情的家国情怀,为我们描绘了东汉班超、班勇父子两通西域的壮丽画卷。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是对“丝绸之路”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深刻叩问。

该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枸”的理念、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实现了戏剧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堪称近年来戏曲舞台上不可多得的力作。

 

一、史笔为骨,诗心为魂: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精妙融合,

历史剧创作的首要难题,在于如何平衡“史”与“戏”的关系。《西域风尘记》的编剧显然深谙此道,其成功之处在于确立了“史笔为骨,诗心为魂”的创作原则。

所谓“史笔为骨”,是该剧对历史脉络的严谨遵循。从班超“投笔从戎”的决绝,到“以夷制夷”的实践;从经营西域三十载的苦心,到晚年离任后局势的急转直下;再到班勇在朝堂之上力排众议,慷慨陈词“断匈奴右臂”,直至他率五百兵士屯田柳中,用父辈的威望,到重新打通(商贸古道)丝路,后遭陷害蒙冤受屈的悲情结局。剧中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每一次战略抉择,都牢牢把握《后汉书》的记载。这种对历史的尊重,赋予了全剧坚实的根基,使其不是空中楼阁式的戏说,而是有分量、有信度的历史正剧。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西北边疆史的再度学习。

 

而“诗心为魂”,则体现在编剧在历史和舞台的框架内进行的艺术升华。剧本并未平铺直叙地罗列史实,而是抓住了“子承父志”这一核心情感线索,将两代人的命运与西域的兴衰紧密交织。剧中,班超的幻影戏份的出现,如同人神再现。在班勇每一次困难抉择,都会想起父亲。当班勇在朝堂上舌战群儒时,我们仿佛能看到班超当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魄和对西域用兵的熟虑。当班勇在柳中城屯田戍边时,我们又能感受到班超屯田的自力精神。这种精神上的传承,通过戏剧冲突和情感铺陈,被赋予了诗意的光辉,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情感的张力。

 

二、唱念做打,尽显秦韵:戏曲本体魅力的极致张扬。

作为一部秦腔作品,《西域风尘记》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其对秦腔艺术本体魅力的极致张扬。该剧的唱词设计,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失秦腔特有的质朴与激越。班勇力谏朝廷时的大段唱腔,有理有据,既未僭越,又有服力。如闷雷震云,将一位爱国志士的赤胆忠心与远见卓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唱词“断匈奴右臂,保河西无虞,丝路通则国运昌,西域安则华夏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既是历史论断,亦是时代强音。而在表现其蒙冤之际的内心独白时,唱腔又转为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将英雄末路的悲愤与不甘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现了秦腔“慷慨悲歌”的艺术特质。

 

演员的表演更是全剧的华彩篇章。饰演班勇的主演,无论是台步、身段,还是眼神、气度,都展现出深厚的功底。其“字正腔圆”的念白,清晰有力,富有韵律感,将人物的果敢与坚毅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在武戏场面,演员的动作干净利落,武打激烈火爆,完美诠释了秦腔武行的阳刚之美。而阵容强大的配角群,无论是奸佞的嘴脸,还是西域诸国首领的各异神态,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戏剧世界。整台演出,演员阵容整齐,文武兼备,唱做俱佳,展现了秦腔作为“百戏之祖”的深厚底蕴和蓬勃生机。

 

三、舞美精艳,意境宏阔:视觉语言下的丝路画卷

如果说剧本是灵魂,表演是血肉,那么舞美就是《西域风尘记》的华美衣裳。该剧的舞美设计,古朴归真,堪称古装戏曲舞台美工的范例。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一桌二椅”,而是运用了多媒体、升降平台、实景道具等多种现代舞台技术,营造出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舞台背景时而为漫天风沙的戈壁,时而为头顶星河的荒漠,时而为市井繁华的缘洲城郭。光影的运用尤为出色,班勇在朝堂辩论时,背景是庄严肃穆的宫墙光影;当他驰骋沙场时,舞台上则弥漫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这种视觉上的变幻,不仅交代了环境,更烘托了人物心境,推动了剧情发展。服装设计同样考究,汉朝官服的庄重、西域胡服的绚丽、士兵铠甲的威严,都细节满满,色彩和谐,既符合历史规制,又具有审美价值。精艳的舞美,如同一幅流动的《丝路山水图》,让观众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到了那条古老商道的壮美与苍凉,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明交流的厚重历史。

 

四、立意高远,观照现实:丝路精神的当代回响

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必然能够超越其故事本身,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西域风尘记》的立意,正在于此。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汉朝的往事,更是在挖掘和弘扬一种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

班超、班勇父子所代表的,正是这种精神表述了: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坚韧不拔、修睦通好的愿景。在那个时代,经营西域意味着巨大的牺牲和风险。但他们深知,这条通道连接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是友谊、是国家的未来。剧中反复强调的“以夷制夷”,并非简单的驭术,其内核是民心、尊重、联合与共赢,这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理念有着千古的呼应。

 

在“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西域风尘记》的上演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回望历史,看清我们从何处来;更让我们展望未来,思考我们向何处去。剧中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基因。通过班勇的悲剧结局,该剧也引发了对功过评判、个体命运与国家战略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总而言之,秦腔新剧《西域风尘记》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它以严谨的历史态度、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时代视野,成功激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让班氏父子的英雄形象在秦腔的舞台上重焕光彩。它不仅是对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成功传承与创新,更是一曲献给丝绸之路的雄浑赞歌,一曲献给所有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而奋斗者的英雄史诗。这曲“风尘”中的悲歌与壮歌,必将长久地回响在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共鸣。

 

编剧张建国简介: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长安爱乐乐团荣誉团长

长安爱乐乐团首席。

 

 

作者解莉芬简介:陕西社会主义学院、省中华文化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及书画院名誉院长。丝绸之路国际书画院院长。作家、书画家、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