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延峰:温故知新 砥砺前行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宝鸡抗日战争志》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 时间:
  • 来源:中国旅游网
温故知新  砥砺前行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宝鸡抗日战争志》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田延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宝鸡抗日战争志》正式出版,我们聚集一起,进行纪念和座谈,特别有意义。《宝鸡抗日战争志》我前几天看了电子版,虽然没有纸质书,但对全书的内容基本了解,下面我主要就结合《宝鸡抗日战争志》谈一下我的体会。就我看来,《宝鸡抗日战争志》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凸显了宝鸡在抗战时期的作用
历史研究和叙述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宏观层面,《宝鸡抗日战争志》属于中观层面,更具体的抗战时期的人和事的叙述属于微观层面。当然,微观是中观的基础,中观是宏观的基础。
就中国抗战的历史作用和世界意义来说,一是开辟了东方主战场,二是有力地支持了美英苏等盟国作战,三是为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做出了贡献,四是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宝鸡,就一个城市来说,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胜利有宝鸡的贡献。从史学的中观层面来说,宝鸡在抗战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宝鸡抗日战争志》对此进行了重点叙述。从《宝鸡抗日战争志》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宝鸡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在本书第三章抗战时期宝鸡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第四章抗战时期宝鸡征兵支前拥军优属、第七章抗战时期宝鸡的工合运动、第八章抗战时期宝鸡内迁和新建工业等章节有深刻详实的反映,体现了宝鸡人民在抗战时期的牺牲和奉献。二是宝鸡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交通中转站。宝鸡历史上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是通往大西南、大西北的交通孔道。在川陕公路全线贯通、陇海路修到宝鸡之后,适逢全面抗战,宝鸡在交通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成为当时的人员来往密集频繁的交通枢纽和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本书第十二章抗战时期宝鸡过往人员对此做了专门叙述。三是抗战使宝鸡获得了新生。抗战为宝鸡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极大地改变了宝鸡,宝鸡市整个的政区布局结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获得了建设、提升和发展,为后来宝鸡市发展奠定了基础。我觉得这也是本书第一章的主旨。

二、相关史料比较翔实
史料是史学研究和叙述的基础,有“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说法,著名史学家傅斯年形象地将历史研究比喻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对史料的重视,强调了史学研究和叙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不可主观臆想,对史料的搜集、排比、鉴别、运用本身讲求方法和规范,史学研究和叙述本身就是先有史料这样的事实判断前提,然后才有价值判断,没有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没有意义。
中观层面的史学研究和叙述,史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的难度更大。中观层面的史料支撑宏观层面,但有时候并不完全契合;中观层面的史料涉及到更多的具体的人和事,和微观层面紧密联系;同时由于时间推移,沧海桑田,人事变化,史料的搜集整理难度加大。《宝鸡抗日战争志》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立足抗战时期的宝鸡,以地方志书为基础,参阅相关文史资料和论著,全面搜集整理了宝鸡抗战时期的史料,编写了《大事记》,对抗战时期宝鸡的党政军机构和民间社团、防空防务、难民救助、工合运动、教育教养、医院休养院、战俘收容所、抗战艺文、抗战人物以及工业企业等进行了全面叙述。二是在史料运用方面注意精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在反映抗战背景下宝鸡的方方面面的同时,注重时间地点的准确,注重用用数据说话,我统计一到十五章总共插入47张各种统计表,很有说服力。比如,表4-1-1《抗战时期(1936—1945)宝鸡地区征兵人数一览表》(实际是37—45年)反映,宝鸡征兵210511,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也是宝鸡人民牺牲和奉献的具体体现。三是注重记录抗战人物。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本书专门有《抗战人物》一章,其他章节也涉及活生生的人,通过具体的人物感受抗战情境。附录增加了本书的可看性。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非常艰辛繁杂的工作,比较翔实的史料反映了编写者们长期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应当感谢他们。当然,也正如编写者在《后记》里说的,史料引用上有一些缺憾,客观条件限制未能查阅更多的档案资料,书中的照片也都没有出处等,这些有待后来弥补了。

三、编撰体例科学合理
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主张史才、史学、史识相结合,将史才放在首位。史才指史学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没有史才,即使面对丰富的史料也会无所措手足,或者只能提供给人们一个模糊印象、断烂朝报、零星碎片。《宝鸡抗日战争志》的编著者在《概论》中将此书定位为“专题志”。方志编撰讲究“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宝鸡抗日战争志》的编著者在这方面显然是行家里手。“横分门类”比较全面,符合科学的分类原则,同时也兼顾了本专题志的特殊性,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纵述史实”注意以时间为经线,以事实人物为纬线,总论和分论相结合,尊重史实,描述过程,互相兼顾,又不重复,实现了全书内容的逻辑统一。可以说,《宝鸡抗日战争志》比较系统、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宝鸡抗战时期的历史。

我曾经读过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其中有一篇《饺子》,写抗战时梁实秋坐火车到宝鸡,已经是晚上,饥肠辘辘的他沿铁路线找到一家小饭铺,要了二十个饺子,饭铺老板抓了一把紫皮大蒜,说我们这儿人吃饺子要吃蒜。梁实秋就着蒜吃完饺子,吃得酣畅淋漓,一辈子再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饺子。《饺子》形象生动,使人觉得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反映了抗战艰苦岁月中人们的乐观态度。《宝鸡抗日战争志》则以史学家冷静、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回顾了宝鸡抗战时期的历史,使我们感受到那段岁月的艰难和胜利的辉煌。回顾历史正是为了牢记历史,回顾历史也是为了面向未来。事情常常是“知易行难”,抗战如此,编写《宝鸡抗日战争志》同样如此,我们目前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不忘初心,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砥砺前行,不懈努力!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