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旺山长诗《播火记》首发 暨“红色题材的当代书写”分享会举行

  • 时间:
  • 来源:中国旅游网
5月15日,王旺山长诗《播火记——诗记渭华起义》首发暨“红色题材的当代书写”分享会在渭南市图书馆成功举办。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勇、渭南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军强、渭南市文联主席张力、渭南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郭茂盛、中国冶金作协主席、著名诗人李永刚、著名作家李康美及省内50余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以《播火记》为例,深入探讨、分享了“红色题材的当代书写”路径与体会,分享会由渭南市文联主席张力主持。

《播火记》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作者王旺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先后发表出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作品曾多次荣获中、省“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剧本奖,杜鹏程文学奖等。

《播火记》由序诗、诗跋和六个独立章节构成,生动再现了97年前的渭华起义,是一部高质量的党史军史普及教育读物,是作者在大量田野调查、采访和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忠实记录了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陕西省委领导下的这一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全诗规模宏大、事实详实、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描写细腻、流畅,虚实结合,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也是渭华起义第一次以诗歌形式的文学呈现。

首发式现场,王旺山分别向渭南市图书馆、华州区渭华起义纪念地管理中心、渭南师范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渭南技师学院等赠送了《播火记》。

分享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播火记》。

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兰勇从文学、传承红色文化、探索文学新境等方面对作品进行阐释,他认为《播火记》是对渭南本土文学的一次有力补充,为渭南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推动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实践,是我市党史教育与文学创新结合的典范,并对更多作家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起到了示范引领。

渭南市文联党组书记李军强说,《播火记》从历史沧桑之处落笔,树起渭南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揭示推进渭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密码。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副编审,资深编辑,文史出版中心主任曹联养介绍说,《播火记》从书稿整理到印制出版,历时五年,它的正式面世,是对渭华起义最好的纪念。

渭南市党史研究室主任郭茂盛以历史事件书写诗歌,将自身放到现场,是自我的写作的创新。作者历史时间掌握清楚,读者深受感动。对于党史研究是激励是感悟。希望作家们以后多关注红色革命,多创作讴歌红色革命的文学作品。

中国冶金文学艺术协会副会长李永刚讲到,在渭华起义97周年,以诗歌的方式回望这一重要时刻,是对红色革命的致敬。创作需要酝酿时间很长,《播火记》的面世,折射出诗人的责任感和创作担当。《播火记》是一部红色教育优秀的叙事长诗作品。设计的人物40余个。在当代,是陕西新诗创作的重要收获和成果,掩盖了情调化的诗坛荒漠。诗人应发家国之声,书写生活的大题材。以新诗的叙事长诗书写对于革命忠实,将真是的历史的以诗意呈现,表达了作者是对写作的崇敬和情感的世纪之交。

渭南市作协名誉主席李康美在讲评中说道,《播火记》是个惊喜,渭南文学界扔下了炸弹,令人耳目一新。为渭南文学界贡献了一部优秀作品。让作家重新面对社会其意义何在?用作家的情感书写诗歌的意义何在?诗歌中“唤醒了大地的英魂,曾经唤醒了迷惘?《播火记》在一代人中,唤醒了一代人的迷惘。自我是一代人的自我,不是诗人自己的自我。纪念一定是唤醒,是作者的大情怀、大境界。让红色革命题材文学化,呈现完全诗化的语言。97年流入献血的泥土,让读者反思,如何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铜川市文联二级调研员、作家唐云刚说道,拿到长诗《播火记》比较震惊,是实力的抒写。四点感想:一是创作态度积极,情感充沛,史料详实;二是艺术创作上的开阔和创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情感。体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把我程度极高,达到文学创作的启发。三是在创新的创作结构上有所突破。通过渭华起义的书写过程,从诗人的角度书写红色题材;四是歌谣既是对民俗文化的体验,又是重新审视渭华起义。但是书名有点遗憾,与另外的文学作品重名,语言上需要进一步打磨。

渭南市作协主席徐喆将此次评论的题目定为《震撼的诗意送达》,揭示历史真想。一、这是诗歌的成功参照。具有时代的意义,二、震撼的诗意抵达。抵达现场、抵达灵魂、抵达远方。敬仰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三、这是诗歌的填补,《播火记》属于现代诗歌长诗中的长诗。新诗的长诗为作家、诗人提供了一部成功的范本。四、可触摸的史诗,先烈们明知不敌,但依然奔赴。

渭南市作协顾问路树军讲到,描写重大的文学作品,门槛很高很多。自己喷张式的热血读完,轰轰烈烈的革命斗志,可歌可泣,但是作者在创作方面另辟蹊径,以诗意的情境,完成了《播火记》的创作体验,有对土地的敬畏,有对革命烈士的致敬!完成作家创作的初衷。

知名文化学者齐吉寿以《寻觅与传承》为主题,诠释了《播火记》是对信仰的诠释,是忠诚的敬重,对精神的洗礼。诗词的情感不能用考证的思维解释诗歌的语言。我们是革命的下一代,提醒青少年的一代,提醒思想沙漠化的人,渭华起义已经融入了历史,青山依然,绿水长流!

渭南师范学院教授任葆华、《 渭南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屈文平等从不同角度对《播火记》做了精彩的点评。

据悉,本次活动由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渭南市图书馆联袂主办,渭南市作家协会、渭南市华州区渭华起义纪念地管理中心协办。